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
 首页 | 关于bat365 | 资讯中心 | 课程实践 | 创业服务 | 管理平台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bat365官方登录中文 >> 正文
坚持,还是放手——工作室与社团的进退之间
2008-11-10 14:35 dlugzs 

坚持,还是放手——工作室与社团的进退之间
第390期  第三版  作者:员工记者
组稿  员工记者 陈宵

   


  编者按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工作室、社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培养能力的舞台、交友的天地、生动丰富的第二课堂……这已经成为很多老员工提升自我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于是,有的同学甚至一口气加入了三、四个工作室或社团,忙得焦头烂额而缺乏成就感;但有的同学,对社团和工作室采取的是漠视的姿态,似乎超然于外;有的则还在犹豫:我要不要加入、什么时候加入、加入哪一个……
      到底该如何选择,还是先来看看这些过来人的经历吧.
      唯一的选择——源于一份感情、一份信念、一份责任
      连大的工作室可不少,而且,这学期是纳新的重要阶段,新生们都跃跃欲试。可是困惑也随之而来,到底什么样的工作室才适合自己?只参加一个还是多参加几个?也许,来自数学建模工作室的建工学院物流06级李祥同学的经验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作为一名已经大三的员工,李祥从未对自己只参加数学建模这一个工作室而遗憾过。相反,他感到相当满足。在这里,他得到了让自己一生受用不尽的东西。
      刚上大一时,李祥对参加工作室没有明确的想法,日子就是浑浑噩噩地过着,直到下学期也就是07年的4月份。当时,数学建模工作室为参加东北三省数学建模比赛的举行的培训正如火如荼。每年的这个时候,连大的校园都会沉浸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做宣传,开讲座,连同学互相之间的见面的问候语都变成“你参不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那年也是如此,李祥就被这样的氛围拥到参加建模的人流中去了。刚刚接触数学建模,他就觉得很有趣。听了几次讲座,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之后,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他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对他鼓励极大,凭借自己的执着与努力,在随后9月份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李祥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进入工作室以后,在老师的指导、学长的帮助下,包括李祥在内的所有新成员都得到了系统的培训。从07年5月份至今,李祥同他的队友们已在国内外多个大赛中屡创佳绩。面对这些令人羡慕的成绩,李祥说:“对我来说,这些成绩都很虚,我在工作室里真正收获的是一份感情,这份感情来自于工作室的成员们,来自于我的学长与老师们。”
     “战友”——李祥这样称呼与他朝夕相处的队友们。是的,只有在一起战斗过,才能彼此拥有这样的称呼,才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厚感情。每次参加比赛,大家往往几天几夜守在电脑旁,一起从深夜战斗到黎明,一起为寻求最好的方法苦苦思索,一起为问题的毫无头绪苦恼,一起为道路的柳暗花明振臂欢呼。一年多以来,工作室成员之间已经培养出深厚的战友情谊,对李祥来说,这样的情谊只有在工作室里才找得到。
     “我很感激何玮学长与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们。”李祥不止一遍地重复这句话。刚进工作室时,他对数学建模一知半解,何玮学长言传身教,才使他逐渐走上正轨。学长对他的帮助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学长的无私与耐心深深感染了他。“在工作室里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做人要学会感恩。”李祥这样说。马上又要有新的成员加入了,他会像当年学长传授他那样,将自己的所知倾力传授给新的同学们。同样,指导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使李祥深深折服:“加入工作室,能不能发展好,老师的作用也很关键。能遇见这里的老师,真是我的幸运”
  如今,李祥对自己的现状十分满意。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建议那些不知如何抉择的学弟学妹们,在有充分兴趣的前提下,切忌泛而不精,要既专且精,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好好做下去,不要单纯为了学分,甚至不是为了取得某方面的成绩,这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在里面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成熟与完善。员工记者 全澄
      大三加入工作室,不晚!——迟到的选择是沉淀与思考的结果
  在《bat365官方登录中文报》步行人工作室,总能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而其中一个则显得更为忙碌些。她一进入步行人,就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新记者,也是很多老记者的学姐。因为加入步行人的时候,她已经大三了,而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大一的时候就加入了。她就是人文学部文学院05级的张敏。
  那么,在之前的两年间,她究竟沉淀了什么,又是怎样的思考,让她在许多大三同学陆续退出工作室的时候选择“安顿”下来的呢?
  话还是从懵懂的大一说起。“大一的时候,只记得工作室和社团的纳新开展得如火如荼。当时的助导学姐也一直鼓励我们,要多参与、多了解。但冷眼看着周围的同学奔波于各种社团和工作室之间,还是很不屑的,隐隐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隔岸观火了一段时间,还是按捺不住要‘下海’闯一闯。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很盲目的,没有考虑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匆忙决定了,顺利进入了一个社团。但不到一个月又退出了,因为感觉自己根本不适合那里,甚至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张敏回忆起以前的选择,语气中透着明显的遗憾。
  这一次短暂的经历在张敏看来不算是真正参加过社团,但随后的几次面试失败,让原本就自信不足的她变得更加胆怯。尝试着参加社团都失败了,对工作室就更不敢有“非分”之想了。因为在同学们的印象中,社团更大众化一些。而许多工作室成绩斐然,成员都是很优秀的。但每次走进素质教育基地,看到一个个工作室和那里进出的同学,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胆怯与失败,让她觉得社团和工作室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也就越来越冷淡。
  大三了,身边的同学有些成为了社团社长,有些成为了工作室负责人,张敏了解这些社团和工作室的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经过两个学年的积淀,自己也成熟了不少,对于工作室和社团也就不再觉得遥不可及,感觉“就那么回事”,不再盲目崇拜。“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还能再做些什么。其实,想要加入步行人工作室,也是我考虑了很久的结果。我分析了很长时间,在小本子上一条一条写下自己的优势、劣势,为什么加入校报,自己的私心是什么,公心是什么,怎样加入,加入后自己要努力做到什么……所有这些我都写了下来,反复修改,反复问自己,是不是值得自己去争取。下定决心后,才郑重的报了名。”
  张敏的私心很简单,一方面是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习怎样写好新闻稿,毕竟她是学中文的,这些都很必要;另一方面,她也想结交朋友,找一个能沟通心灵、交换思想的地方。但在工作室一年之后,谈到收获,张敏把这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在步行人最大的所得,就是收获了很多朋友。“也许因为都是‘新闻工作者’吧,总觉得大家的思想是那么相近,很多想法在这里都能被理解。在工作室,有种很踏实的感觉,没有等级,没有差别,有的只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每个周日晚,我都会背上书包,冲向那个温暖的房间开会,真的很快乐。”她笑着说,“还有就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对新闻事件敏锐度的提高,从之前毫无章法的写作,到现在可以思路清晰的完成一篇文章,虽然中间的经历很坎坷,但这种进步是很明显的。”对于现在的张敏来说,工作室的意义首先在于心灵和思想上,其次,才在于头脑和能力上。
  好多同学都觉得,大三了才加入工作室,会不会很尴尬。“我个人心态很好,对于大三新记者这个身份,我无所谓,我不把自己当成学姐,而是把自己当成新人,是向别人学习的新手。心态好,自然轻松啊。我认为,年龄、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年轻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心态。所以我觉得大三加入社团或者工作室并不晚。重要的不是参加的时间,而是是否经过了认真的考量。我觉得正是有了前两年的积淀,两年的思考,我才能这么目标明确的做出选择,我在工作室的收获才能这么大。”
  这学期开学,大四了,身边朋友都问张敏:“你现在还去工作室吗?赶紧把机会让给新生吧。”张敏很奇怪,难道高年级了,功成名就,就要潇洒的抽身而去吗?她认为:“高年级才是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低年级的同学要不断在碰撞与摸索中缓慢前进,而高年级的同学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环境、老师、同学、工作模式,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而且思想也在实践中慢慢成熟。此时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完全可以跃过量变实现质变的突破,对自己是很大的提升,对所在工作室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推动的。拿我们步行人工作室来说,大三、大四的成员写的稿子,明显比大一、大二的更有见解,更深入,对读者也会有更大的吸引力。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触摸到记者不断成熟的脉搏,可以与校报一起成长。”
  所以,张敏会一直坚持下去。而且,她还想为工作室再做些什么:“我可以把初入校报的惆怅感和迷茫感告诉新人;可以把我写稿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告诉他们,让他们在走过我这段路时,能够释然一些;告诉他们要去向老记者和老师学习提问,要实践着来写;把我的电话留给他们,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告诉他们找谁可以解决困难;虽然没有时间,虽然还是不会写,但是我会一直写稿子。即使是毕业后,我也会继续关注步行人工作室,关注校报。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太重要的地方。”员工记者 陈宵
      该放手时就放手——衡量之后的选择
      经管学院工管06的赵阳总是很忙,每天奔走在工作室、教室之间。在外人看来他可真够累的,但他却乐此不疲。
      大一时,赵阳加入了经管学院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工作室和公共关系协会,它们虽然都跟公共关系有关,却干着不同的事情——工作室主要是老师带着同学搞学术研究的,而社团则主要是同学们锻炼自我能力的地方。听起来不错,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但实际上这让赵阳两边难以兼顾。此外,赵阳还加入了创业与风险投资工作室,大一下学期又担任班级班长。每天他的生活都被活动、开会、策划填得满满的。“那时感觉自己真的很累,有时也想偷个懒,但时间不允许,我自己也过不了自己那关。”所以,赵阳一直坚持着,忙碌,有时焦虑。他说,弦绷得太紧还是会断的。
      有一天,他问自己:“像我这样忙忙碌碌究竟给自己带来什么?给这些工作室带来什么?究竟是伤害了两者还是能让两者都有提升?”
      他决定有所取舍,但这很难,因为时间久了,从哪个团队都有收获,对哪个团队都有感情:“在公共关系协会中,我最开始是负责外联工作的,虽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但第一次拉赞助时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因为不懂,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于峰学长亲自带我,在他的帮助下我学到了许多,而这些我会受用终身。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工作室的刘英侠老师一直都帮我怎样才能更细心,更全面,以前对待写策划我会一脸茫然,不过现在写策划已经是驾轻就熟的了,而且我很愿意写下去。”
      经过深思熟虑,赵阳决定退出公共关系协会而保留了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工作室的负责人的工作。“这样考虑主要是因为在社团里已经有同学具备足够的能力来代替我。但在大连公关协会总会我还是负责人,这是我们连大学长为母校留下的一笔财富,我不希望它在我手中流失。”此外,比较自己的性格与能力、时间、精力等问题后,赵阳还放弃了班长和创业与风险投资工作室。“创业与风险投资工作室的指导教师马运来老师其实很有学问,对于投资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他对每个人都很耐心,可是我自己或许真的没有投资理财的头脑吧,总是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把工作室带得更好,为此我苦恼了很久。但为了工作室的长远发展,我最终决定退出,让其它更有能力的同学配合老师发展。事实也证明了我是对的。”
     “以前自己什么都想要,想做好,但后来我明白了人的精力有限,专心做好一件事往往比什么都干却一事无成要好。现在我专心做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工作室负责人,专心做经济管理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席。如果以前参与的工作室或社团有需要,我偶尔也会去帮忙。我发现我的生活一样很充实,甚至比以前快乐。”
      赵阳说他并不后悔加入这些工作室,相反他十分感激和留恋那里。能力的锻炼就不用说了,而且,在不断的工作中他学会了适应。适应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事。最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赵阳这样总结:“不要虚度大学时光,但也不要因为不想虚度而压倒自己,因为那样不仅得不偿失还会让很多关心你的人担心你,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员工记者 路小睿
      多个团队同时参与——从容全因定位准确
      张宝龙,经管学院工商管理05级1班的班长。大学期间,他一共参加了3个工作室。
      从社团开始
      刚进大学的时候,张宝龙因喜欢打篮球而加入了一个篮球协会,但是交了会费后,就没有了下文,这叫他对社团有点失望。他向学长、学姐请教了一下关于加入社团和工作室的问题,他们说并不是所有社团都这样,查查是不是往年的星级社团,看看它的发展历史,看准了再加入;而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和团队氛围很重要,还要看它在同学们中的口碑。于是,他开始细心的寻找,并加入了经管学院的职航社,原因在于职航社当时的两个学长很好,热情而且工作能力挺强,并且社团的理念——“职海导航,共谋成功”很吸引他。他满怀激情在职航社干了一年,社团给了他很大的空间,让他展示并发展自己的能力,收获颇丰。
      工作室的二把手
      大二,张宝龙在学院黄晶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组建右手年华工作室,并和老师、同学一起努力使工作室逐步步入正轨。这时,职航社的负责人大四要毕业了,实习、找工作、毕业论文等很多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对社团的事务自然顾及不暇。张宝龙不想让学长们和自己倾注了那么多心血的职航社因后继乏人而夭折,为了职航的发展,他和几个同学商量,并开始着手组建职航工作室。“我对职航社有着很深的情结,同时因为在右手年华工作室的经验,了解了工作室创建、开展工作的程序,所以就想想把职航做成工作室,让它有长远的发展。”职航工作室成功组建,张宝龙自然的成了其中的主要负责人。
      作为两个工作室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工作的压力有时候让张宝龙有些吃不消。“我及时的对自己做出了调整,并给自己寻找了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二把手”。“我觉得自己形象不怎么突出,不适合做‘一把手’;另外自己很喜欢幕后策划,并且热衷拉赞助、搞外联;再者,我也不想把全部的经历和时间都放在工作室上。所以,‘二把手’很适合我。”他对自己的决定很自豪。
      因为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张宝龙在两个工作室之间游刃有余,充实而快乐。不同的工作室让他认识了学校里各个学院的牛人,有了广泛的“人脉”;而且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使他在学业上更加的用心;另外,张宝龙还在这些工作室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死党”,让他想起来心里就温暖而踏实。
      大三上学期,希望尝试不同事物的张宝龙退出了这两个工作室,开始搜寻自己大学新的起点。“因为是‘二把手’,所以自己在选择退出的时承担的责任不会太重,把工作交代清楚就好了。这样,还可以尝试不同的事情。”
      经推荐,由经管张长胜老师任指导教师的创业技能培训工作室的重担,又一次落到了他身上。他也因此获得了赴辽西北绥中县考察,并参与编写其县城招商文化手册的锻炼机会。大三的生活也并不止于此,有放弃有选择的明智,让他有经历、有时间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等,这些都让他的收获更加丰富多彩。
      他眼中的“选择”
      许多新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工作室、社团不知该如何选择,对此,张宝龙有些建议:“首先,你要认清自己,尤其是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在选择时,把能提高自己能力的社团、工作室作为首选;其次,对工作室和社团的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调查,不能盲目;再者,不要太多,一般选择2—3个就可以了,一个可以是兴趣,另一个可以是专长,这样可以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可有的同学开始时就选了很多,后来越来越分身乏术,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而又哪个都舍不得放弃,不知如何进退。张宝龙很有经验,因为也有过选择的经历:“你可以用一个管理学的办法,列一张T字表格,左边是利处,右边是弊处,左右一权衡,选择就轻松多了。”
  那么自己从一个工作室或社团中途退出,会不会影响团队的发展呢?张宝龙对这看得很自然,觉得很正常。“其实,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我是很愿意看见旧人走、新人来的,这是一个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我管理工作室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培养和提升成员间的共同愿景和团队目标。中途退出的同学,可能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些动摇和改变,我认为只要他们交代好了自己的工作,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我很支持。但我还是相信,有着共同目标的人,最终会留到最后。”员工记者 周芳
                                                    
  编后语:可能,不少新生抱着寻找答案的心情急切地看完了这几位学子的经历,心中还是一片混沌:什么时候参与都行,选择一个或多个都好,放手也可,坚持也不错,这不等于没说、没有答案吗?的确如此。他们对工作室、社团的参与或退出,时机、原因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收获。文无定法,人生选择也一样。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经验照搬过来套到自己的身上,就可以确保是一条挫折最少、收获最多的道路。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对其他可能的放弃,所以,迷茫与困惑,每个人、每条道路上都会有。这几位学子也不例外。但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知己知彼、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认真的思考、努力的付出。这几点坚持住了,不论进、退,挫折或顺利,得奖与否,当不当得上负责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经历都会让人心智逐渐丰满,让老员工活踏实而丰富。 

 

关闭窗口

地址:bat365在线平台(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